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G20-2009倫敦峰會舉行之前10天, 署名撰文《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 提出了中國要求建立一個「超主權儲備貨幣」。國際上有評論認為中國是企圖推倒美元作為國際主要貨幣的地位。
自2008年9月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 全球各國在應對這個「危機」的同時有兩個憂慮。首先, 全球經濟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將會大幅度萎縮。其次, 近期顯示美國有意通過印鈔票的方法以「通脹」對抗「通縮」來刺激經濟, 因此美元可能會在短期內出現大幅度的貶值。由於應對這個「危機」需要各國推行刺激經濟的措施, 有鑒於美元是各國外匯儲備的主要構成部份, 美元的大幅度貶值可能抵銷各國推行刺激經濟措施的力度。
對於中國而言, 作為擁有全球最多外匯儲備而其中三份之一是美元資產的國家, 美元的大幅度貶值將會為中國帶來巨大的損失。中國沒有任何比較有效的方法阻止美元貶值, 但是在眾多可以規避由於美元或其他外匯儲備貨幣貶值所帶來的「風險」的對策中, 人民幣是否可以最終成為「國際流通強貨幣」, 即「人民幣國際化」便成為中國應付這個「風險」的終極手段。人民幣成為「國際流通強貨幣」意指人民幣不但要成為國際流通貨幣, 同時要成為世界各國的主要外匯儲備貨幣。
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起碼有兩個途徑: (一) 既可以通過中國政府自己的直接推動, (二) 亦可以通過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下稱IMF)特別提款權(下稱SDR)籃子貨幣的構成之一來實現. 中國在G20-2009倫敦峰會前提出要求建立一個「超主權儲備貨幣」, 並非意圖推倒美元作為世界主要貨幣的地位, 而是希望達到兩個目的。 第一, 探討人民幣成為SDR籃子貨幣新成員的可能性。第二, 試探國際社區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取態. 如果人民幣成為SDR籃子貨幣, 人民幣自然而然地確立了國際流通貨幣的地位。
自2008年12月至今,中國人民銀行先後與韓國﹑香港﹑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尼和阿根廷等6個交易夥伴, 簽署了總額達到人民幣6,500億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6,500億人民幣相當於955億美元, 是中國在2008年對外貿易盈餘2,954億元(美元, 下同)的32%. 通過「雙邊本幣互換」, 人民幣已經成為這些交易夥伴的「外匯儲備構成」。
IMF於1969 年創設了SDR, 它是分配給會員國的一種使用資金的權利。會員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它向IMF指定的其它會員國換取外匯,以償付國際收支逆差或償還IMF貸款,還可充作國際儲備。因此它是周小川所述「具有超主權儲備貨幣的特徵和潛力」。周小川在他對SDR 改革的建議的第四點提出:「進一步完善SDR 的定值和發行方式。SDR 定值的籃子貨幣範圍應擴大到世界主要經濟大國,也可將GDP 作為權重考慮因素之一」。
眾所周知, 2008年中國的GDP達到了33,700億元,僅次於美國的139,800億元和日本的52,900億元而排在全球的第三位。如果SDR定值的籃子貨幣範圍擴大到世界主要經濟大國, 並以GDP作為權重考慮因素之一, 人民幣應該最終成為SDR籃子貨幣之一便「不言而喻」。
中國要求人民幣成為SDR籃子貨幣的新成員將會面對非常大的「難度」, 這個「難度」主要來自SDR籃子貨幣現有成員的抗拒.這是一個與這些SDR籃子貨幣現有成員的「博奕過程」。如果中國成為SDR籃子貨幣的新成員,「分配SDR籃子貨幣之間比重份額」是眾多需要解決的議題最困難的一個。現時SDR籃子貨幣比重分別是美元44%和歐元34%, 日元和英鎊各占11%。
如果「SDR 定值的籃子貨幣範圍可以GDP 作為權重考慮因素之一」,美國和日本不會接受本國貨幣在「分配SDR籃子貨幣比重份額」方面比中國少,而預期GDP絕對值增長會在2015年超越美國的中國則不會接受人民幣在「分配SDR籃子貨幣比重份額」方面比其他籃子貨幣少。 因此, 權衡各方面的「趨避態勢」, 在日元和英鎊現時11%比重不變的前題下, 人民幣與美元和歐元分別占SDR籃子貨幣比重的26%將會是「新分配份額」的「最適度」。
根據IMF的規定, SDR籃子貨幣的組成是每五年檢討一次,從以確保它們在世界貿易和金融體系中反映相對重要的國際貨幣。 由於下次的檢討將會在2010年年底舉行, 所以中國如果希望通過參與SDR籃子貨幣的組成來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中國要等待的時間可能不足一年。如果中國希望通過自己的「直接推動」來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以中國現時擁有全球最多的外匯儲備的基礎, 並且持續與世界各個交易夥伴建立「雙邊本幣互換協議」趨勢, 中國已經逐步使人民幣成為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貨幣, 人民幣成為「國際流通貨幣」只是中國人民銀行在適當的時候對外發出的一個「官方公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