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於二○○八年一月十二日舉行了「立法委員」選舉,在總共一百一十三個「立委」席位中,國民黨奪得八十一席,佔總席位的百分之七十二;民進黨只得二十七席,佔總席位的百分之二十四,而其他黨派得五席,佔總席位的百分之四。有評論分析民進黨在是次「立法委員」選舉中大敗,顯示台灣民眾終於用選票表達了對民進黨執政八年以來,台灣經濟持續衰退的強烈不滿。
台灣的經濟持續衰退固然有其內在原因,然而,民進黨基於政治目的拒絕與大陸進行「三通」,即直接「通航」、「通商」、及「通郵」,從而阻撓台灣與大陸深化相互之間的經貿關係,致使台灣的經濟發展始終停滯不前,卻是不爭之事實。不過,儘管面對政治上的重重阻撓,台灣企業界仍然通過各個渠道與大陸發展經貿關係。
出口大陸激增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雖然兩岸政治關係的發展反覆,特別是民進黨於二○○○年執政後,作出了一連串朝向「台獨」方向發展的政治舉措,然而,台灣與大陸地區的經貿關係卻在不斷加強中。根據中華民國財政部統計處的統計數據顯示,從一九九八年至二○○七年,台灣對大陸的出口貿易由九億元(美元.下同)增加至六百二十六億元,十年間增長達六十八點五倍;同時期台灣對香港的出口貿易則由二百五十四億元上升到三百四十九億元,增長百分之三十七,反觀同時期台灣對其餘八個主要貿易夥伴的出口貿易增長最多的順序是南韓的七十八億元、新加坡的一百零五億元、以及澳洲的三十二億元,增長率分別是四點二倍、二倍、及二倍。
在出口貿易的比重方面,台灣對大陸的出口貿易在過去十年間愈形吃重。一九九八年,台灣對大陸出口貿易只佔台灣對全球出口貿易總額少於一個百分點。然而,在二○○七年,台灣對大陸的出口貿易比重上升至台灣對全球出口貿易總額的百分之二十五點四,香港則佔百分之十四點一,其他八個主要貿易夥伴除了美國佔百分之十三外,餘下的都是介乎於百分之一點三至百分之六點五之間。過去十年間,台灣對大陸和香港的出口貿易比重已佔台灣對全球出口貿易比重的百分之三十九點六。
出口貿易對台灣的經濟增長非常重要。從理論的角度而言,量度一個地區經濟的「經濟增長」(GDP)對出口貿易依賴的程度,通常是透過計算這個地區經濟的「外貿出口依存度」。「外貿出口依存度」的計算,是以一個地區在一年度內的出口總值,除以該地區同期本地生產毛額總值再乘以一百。
「外貿出口依存度」的數值愈大,表示該地區的經濟增長對出口貿易的依賴程度愈高。從一九九八年至二○○七年,台灣的本地生產總值由二千七百五十八億元上升至三千八百一十六億元。過去十年間,台灣的「外貿出口依存度」由一九九八年的百分之四十點八上升至二○○七年的百分之六十四點六,其中對大陸的「外貿出口依存度」由同時期的百分之零點三上升至百分之十六點四,加上對香港的百分之九點一,在百分之六十四點六的「外貿出口依存度」中,便有百分之二十五點五集中在大陸及香港地區。換句話說,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七年,台灣超過百分之三十九的「外貿出口依存度」集中在中國大陸地區。
直接投資比重上升
除了貿易依存外,過去十年間,儘管面對兩岸政治關係惡化,台灣對大陸地區的直接投資仍然直線上升。
根據中華民國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從一九九八年到二○○七年,台灣對大陸地區的年度直接投資由二十億三千萬元上升到九十二億一千萬元,十年間累積總額達五百二十九億元。
與此同時,除了一九九九年至二○○一年間由於「兩國論」使「海峽兩岸關係」驟然吃緊,而致使台灣對大陸地區的直接投資有所下降外,台灣對大陸地區的直接投資,相對於台灣對全球直接投資的比重由一九九八年的百分之四十點六上升至二○○七年的百分之六十九點三。在二○○七年,台灣每十美元的對外直接投資,便有約七美元投放往大陸地區。為什麼台灣自民進黨在二○○○年執政以來,雖然不斷推出種種「台獨」方向發展的政治舉措,台灣對大陸的直接投資還是不斷增加?
台灣對大陸直接投資的不斷增加,目的只是為了要維持台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面對全球各國都向中國投資從而利用中國大陸相對較低的生產成本優勢,台灣不能長期基於政治的原因而抗拒中國大陸生產成本優勢的吸引力,將原來投往大陸地區的投資,轉移往其他生產成本較高的地區,最終造成台灣產品由於生產成本較高而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下降,這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客觀現實。
經貿依存最終改變政治關係
地區經濟與地區經濟之間的「經貿依存」,可以假以時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這些地區經濟之間的對外政策。鑒於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龍頭的主要構成部分,不論是美洲、歐洲、以至亞太地區內的各個地區經濟,沒有一個地區經濟可以拒絕與中國大陸這個龐大經濟實體建立經貿關係,而獲得較為理想的經濟增長。
台灣作為亞太地區經濟的成員之一,自然不可避免地與區內其他地區經濟一樣,與中國大陸這個龐大經濟實體建立一定程度的經貿聯繫,從而避免在亞太地區以至在全球經濟的範圍內被邊緣化的後果。
因此,不論民進黨還是國民黨在台灣執政,只要全球地區經濟都參與中國這個龐大經濟實體,台灣為了要維持台灣產品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必須要與北京政府打好交道,避免台灣經濟在往後的日子繼續惡化下去。
過去八年台灣經濟持續下滑,已使台灣島內民眾飽受生活水平下降之苦。經過二○○八年一月台灣的「立法委員」選舉後,不論哪一個政黨在台灣執政,再也不能夠礙於政治的理由,繼續置台灣的民生經濟於不顧。
與此同時,來自台灣民眾以至企業界要求改善台灣經濟的壓力將會持續增加,最終將會導致台灣對大陸拒絕「三通」的政策得以轉向。只要台灣實行與大陸直接「通航」、「通商」、「通郵」的政策,台灣的經濟可以如香港在「自由行」政策實施之後所產生的「乘數效應」一樣,在短期內通過大陸的資源變成一盤活棋,屆時台灣的社會經濟形勢將會獲得可觀的改善。
儘管國民黨在二○○八年一月的「立法委員」選舉中獲得大勝,並有望在下任總統選舉重奪執政權。然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無論是那一個政黨執政,台灣目前所面對的經濟問題,是否可以「長期獲得解決」,以及採取怎樣的政策措施才可予以解決,筆者希望以後再作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