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8-9日,中國在西安產灞生態區舉行了「2007歐亞經濟論壇」。「歐亞經濟論壇」每2年舉辦一次,第一屆論壇舉辦於2005年。本屆論壇由「上海合作組織」(上合組織)秘書處、「上合組織」實業家委員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歐亞經濟共同體」秘書處、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陝西省人民政府主辦,博鰲亞洲論壇協辦。論壇開幕式由前「上合組織」秘書長、現任「歐亞經濟論壇」秘書長張德廣主持,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陳元、陝西省省委書記趙樂際、聯合國駐華總協調人馬和勵為論壇開幕式致詞。出席和列席論壇的還包括中國和外國政要、部長、各國的銀行行長和來自「上合組織」成員國的大中小企業的代表。大會連續2天在西安市索菲特會展中心就能源合作、旅遊合作、歐亞教育合作、金融合作等議題舉行論壇會議。就本屆論壇的規模而言,中國舉辦了一個高規格的經濟論壇。然而,為什麼在「上海合作組織」的框架下,還會在2005年產生了一個「歐亞經濟論壇」呢?
「上海合作組織」的不足
自「上海合作組織」於2001年成立以來,成員國之間就地區安全、經貿往還、以至文化交流等領域方面進行合作。就地區安全合作方面,由2002至2007的6年間,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分別舉行了6次聯合反恐軍事演習。然而,在經貿領域的合作方面,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的雙邊貿易卻並未有顯著的發展。
根據中國海關及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上合組織」成立7年以來,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的雙邊貿易總額由2001年的121.4億元(美元,下同)i)上升到2007年的872.4億元,7年間增長達6.2倍。然而,中國對擁有「上合組織」觀察員國家身份的印度,伊朗,蒙古,以及巴基斯坦在同期的貿易總額卻由86.6億元上升到947億元,7年間增長達9.9倍。
此外,「國際貨幣基金會」的貿易統計數據顯示,以2006年為例,中國與吉爾吉斯的貿易總額佔後者對全球貿易總額的49%;但是,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雙邊貿易只佔後者對全球的貿易總額的13%、佔俄羅斯對全球的貿易總額的6%、佔塔吉克斯坦對全球的貿易總額的12%、以及佔烏茲別克斯坦對全球的貿易總額的10%。反觀這些「上合組織」成員國對全球其他貿易伙伴在同時期的貿易總額,歐盟是哈薩克斯坦貿易總額的34%、是俄羅斯的49%。而俄羅斯與塔吉克斯坦的貿易總額佔後者全球貿易總額的17%,其次是歐盟的14%。俄羅斯與烏茲別克斯坦的貿易總額是後者的全球貿易總額的26%,歐盟則佔烏茲別克斯坦全球貿易總額的21%。從上述的統計數據顯示,除了吉爾吉斯外,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的經貿依存關係並未發展至「顯著」的程度。綜觀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五個成員國的貿易比重,大幅度落後於歐盟與這五個「上合組織」成員國的貿易比重的形勢下,「上合組織」內部凝聚力的基礎便成為疑問。
經貿依存是穩定國際關係的重要基礎
「上合組織」過去7年來的發展,顯然未能為中國與組織內其他成員國之間建立一個比較緊密的經貿關係,這個現象起碼基於下列4個原因。首先,作為「上合組織」2個成員大國之一的俄羅斯,對中國在「上合組織」框架內大力發展經貿關係持「保留的態度」;特別是設立「中亞自由貿易區」的構想,俄羅斯認為「自由貿易區」的設立,將會導致中亞地區國家的市場為中國較具成本優勢的出口產品所主導。其次,鑒於歷史的原因,俄羅斯對這些前蘇聯成員的中亞國家具有特殊的感情,對於表面上具有中國主導色彩的「上合組織」難免懷有其他考量。再者,這些中亞國家在對外貿易關係的發展方面,採取了「貿易伙伴多元化」的策略,從而平衡他們與西方國家、俄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最後,由於「上合組織」自2001年成立以來,已經引起了以美國和歐盟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注意,近期更有西方外交界形容中俄企圖將「上合組織」發展成為「亞洲的北約」之說,因此,這些參與「上合組織」的中亞國家,便成為以美國為首的部份西方國家所要爭取的對象。至此,這些中亞國家在「上合組織」的會籍,卻成為向西方國家索取更多利益的討價還價的籌碼。
如果國與國之間的經貿依存,對相關國家的對外政策具有一定程度影響的功能,加強國與國之間的經貿依存程度,將有助於更加牢固地將兩國的關係納入戰略利益的關係網絡內。鑒於私營企業的行為受利潤目標所制約,在為了能夠加強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之間的經貿關係的同時,而又可以繞過政治的障礙,「歐亞經濟論壇」便成為「上合組織」以外而又能夠促進中國與這些中亞國家之間經貿關係的補充框架。雖然現時「上合組織」內部已經設立了「上合組織銀聯體」,從而對各成員國企業之間的融資提供協助。但是,這個近乎國家中央銀行規模的宏觀層面的金融建設,似乎仍然未能在短時期內為大幅度促進「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活動而發揮作用。因此,中國應該運用「歐亞經濟論壇」的框架,在微觀的層面上發展與「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的經貿關係。在這個補充框架下,中國可以通過對「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的中小型企業提供出口信用保證和低息貸款,來加強中國國內企業與「上合組織」成員國的中小型企業的貿易往還,最終得以全面展開和加強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之間的經貿依存關係。
「上海合作組織」的不足
自「上海合作組織」於2001年成立以來,成員國之間就地區安全、經貿往還、以至文化交流等領域方面進行合作。就地區安全合作方面,由2002至2007的6年間,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分別舉行了6次聯合反恐軍事演習。然而,在經貿領域的合作方面,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的雙邊貿易卻並未有顯著的發展。
根據中國海關及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上合組織」成立7年以來,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的雙邊貿易總額由2001年的121.4億元(美元,下同)i)上升到2007年的872.4億元,7年間增長達6.2倍。然而,中國對擁有「上合組織」觀察員國家身份的印度,伊朗,蒙古,以及巴基斯坦在同期的貿易總額卻由86.6億元上升到947億元,7年間增長達9.9倍。
此外,「國際貨幣基金會」的貿易統計數據顯示,以2006年為例,中國與吉爾吉斯的貿易總額佔後者對全球貿易總額的49%;但是,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雙邊貿易只佔後者對全球的貿易總額的13%、佔俄羅斯對全球的貿易總額的6%、佔塔吉克斯坦對全球的貿易總額的12%、以及佔烏茲別克斯坦對全球的貿易總額的10%。反觀這些「上合組織」成員國對全球其他貿易伙伴在同時期的貿易總額,歐盟是哈薩克斯坦貿易總額的34%、是俄羅斯的49%。而俄羅斯與塔吉克斯坦的貿易總額佔後者全球貿易總額的17%,其次是歐盟的14%。俄羅斯與烏茲別克斯坦的貿易總額是後者的全球貿易總額的26%,歐盟則佔烏茲別克斯坦全球貿易總額的21%。從上述的統計數據顯示,除了吉爾吉斯外,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的經貿依存關係並未發展至「顯著」的程度。綜觀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五個成員國的貿易比重,大幅度落後於歐盟與這五個「上合組織」成員國的貿易比重的形勢下,「上合組織」內部凝聚力的基礎便成為疑問。
經貿依存是穩定國際關係的重要基礎
「上合組織」過去7年來的發展,顯然未能為中國與組織內其他成員國之間建立一個比較緊密的經貿關係,這個現象起碼基於下列4個原因。首先,作為「上合組織」2個成員大國之一的俄羅斯,對中國在「上合組織」框架內大力發展經貿關係持「保留的態度」;特別是設立「中亞自由貿易區」的構想,俄羅斯認為「自由貿易區」的設立,將會導致中亞地區國家的市場為中國較具成本優勢的出口產品所主導。其次,鑒於歷史的原因,俄羅斯對這些前蘇聯成員的中亞國家具有特殊的感情,對於表面上具有中國主導色彩的「上合組織」難免懷有其他考量。再者,這些中亞國家在對外貿易關係的發展方面,採取了「貿易伙伴多元化」的策略,從而平衡他們與西方國家、俄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最後,由於「上合組織」自2001年成立以來,已經引起了以美國和歐盟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注意,近期更有西方外交界形容中俄企圖將「上合組織」發展成為「亞洲的北約」之說,因此,這些參與「上合組織」的中亞國家,便成為以美國為首的部份西方國家所要爭取的對象。至此,這些中亞國家在「上合組織」的會籍,卻成為向西方國家索取更多利益的討價還價的籌碼。
如果國與國之間的經貿依存,對相關國家的對外政策具有一定程度影響的功能,加強國與國之間的經貿依存程度,將有助於更加牢固地將兩國的關係納入戰略利益的關係網絡內。鑒於私營企業的行為受利潤目標所制約,在為了能夠加強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之間的經貿關係的同時,而又可以繞過政治的障礙,「歐亞經濟論壇」便成為「上合組織」以外而又能夠促進中國與這些中亞國家之間經貿關係的補充框架。雖然現時「上合組織」內部已經設立了「上合組織銀聯體」,從而對各成員國企業之間的融資提供協助。但是,這個近乎國家中央銀行規模的宏觀層面的金融建設,似乎仍然未能在短時期內為大幅度促進「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活動而發揮作用。因此,中國應該運用「歐亞經濟論壇」的框架,在微觀的層面上發展與「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的經貿關係。在這個補充框架下,中國可以通過對「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的中小型企業提供出口信用保證和低息貸款,來加強中國國內企業與「上合組織」成員國的中小型企業的貿易往還,最終得以全面展開和加強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之間的經貿依存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