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於2008年12月13日, 與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及韓國總統李明博, 在日本福崗市舉行了「中日韓領導人會議」, 這次會議是中日韓三國領導人首次在東盟“10+3”框架外單獨舉行的會議. 會後, 中日韓三國領導人發表了《國際金融和經濟問題的聯合聲明》﹑《三國災害管理聯合聲明》和《中日韓合作行動計劃》.並正式簽署了《三國夥伴關係聯合聲明》.《國際金融和經濟問題的聯合聲明》主張中日韓三國加強合作,應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中日韓合作行動計劃》提出中日韓三國在政治﹑經濟事務﹑環保﹑社會和文化事務等領域合作的具體計劃, 而《三國夥伴關係聯合聲明》則決定「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將會成為中日韓三國定期的會晤機制. 然而, 最值得注意的是, 中韓兩國還簽署了一個18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同時, 特首曾蔭權於2008年12月19日到京述職時亦獲得中央政府同意, 中國人民銀行將會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簽訂一個貨幣互換的協議, 香港金融管理局可以以港元換入人民幣. 貨幣互換是兩國或地區的中央銀行或相同機構, 以本國或該地區的貨幣為抵押, 換取等額的對方貨幣. 究竟這2個「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對人民幣的地位有何影響?
人民幣成為國際外匯儲備貨幣
亞洲貨幣自2008年初以來便全面下跌, 其中韓圜兌美元匯率跌勢更劇. 儘管韓國中央銀行在國際貨幣市場拋售美元儲備以買入韓圜, 從而企圖穩定韓圜匯率, 韓圜至2008年11月止還是貶值了36%, 韓國的外匯儲備共失去了117.4億美元. 中韓1800億人民幣等額貨幣的對換相當於265億美元, 佔韓國2008年11月美元外匯儲備的12%, 比韓國中央銀行同期在國際貨幣市場為挽救韓圜跌勢所用去的美元外匯還多出1.25倍. 同時期, 雖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曾經有過幾天的下跌, 但總的來說人民幣匯率還是能夠保持了相對的穩定.
這次中韓貨幣互換, 顯然是出於韓國的要求. 眾所周知, 中韓經貿關係自兩國在上世紀90年代建交以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2007年, 韓國的出口和入口貿易分別為3,534億美元和3,545億美元, 其中對中國的出口和入口貿易分別為1,038億美元及561億美元, 韓國對中國的出口和入口貿易佔韓國的出口和入口貿易總量比重分別為29.3%及15.8%. 由於過去一段時間韓圜持續貶值, 韓國政府為了要在國際貨幣市場穩定韓圜而動用了相當的美元外匯, 假若中韓貿易完全以美元為結算貨幣, 韓國可能會面對美元外匯不足的困難. 經過這次「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之後, 韓國可以利用以韓圜兌換得的人民幣作為中韓貿易的「支付手段」, 同時, 人民幣亦會成為韓國除了美元之外的外匯儲備貨幣.
自人民幣於2005年7月改革以來, 由於港元仍然要與美元掛鉤, 人民幣對美元和港元同時升值了約20%. 基於香港的消費日用品超過90%通過入口途徑, 其中45%來自內地, 香港不得不要忍受「輸入通貨膨脹」之苦. 這次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貨幣互換安排, 除了給予香港和內地經貿活動的「結算便利」之外, 更深層的意義在於香港的外匯儲備結構從此改變過來, 並且為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和港元向人民幣「下錨」奠下基礎.
人民幣國際化指日可待
近期一系列因素的發展可能加速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步伐. 首先, 中韓兩國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之後, 為了要避免協議國的損失從而破壞了中韓貨幣互換的原意, 人民幣匯率將會長期保持相對的穩定, 這種「理性預期」遂成為國際間建立起人民幣成為「硬貨幣」信心的第一步. 其次, 在這次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中, 中國受到的衝擊是全球相對最少的經濟體, 歐美以至亞太地區國家因而對中國的未來經濟表現具有較強的信心, 人民幣遂成為了他們的「信心貨幣」.
此外, 隨著歐美經濟下滑以及美元匯率不穩, 儘管美元在近期可能仍然是世界各國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 但美元「獨一無二」的地位將會從此改變過來, 世界各國正在尋求一個幣值比較穩定的「替代品」. 最後, 由於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大國, 各個中國的貿易伙伴都或多或少地需要為他們對中國的貿易活動作出結算, 隨著時間的推移, 人民幣將會最終成為亞太以至其他地區國家的貿易支付和外匯儲備貨幣, 這種趨勢亦是最終促使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力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