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日星期三

全球投資 聚焦中國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TCAD)在2009年9月17日發佈了《2009世界投資報告》。該《報告》指出,儘管2008年9月爆發了全球金融危機,中國仍然是「外國直接投資」量居前20位的經濟體中,唯一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比「流出量」多而且是最多的國家,在在顯示出全球各國對中國經濟前景的信心。

從外國直接投資流量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經濟拉動了亞太地區經濟的發展。2008年,亞洲和大洋洲地區經濟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為3887億元,「流出量」為2202億美元,「流入量」比「流出量」多出76%。中國在同時期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達到1083億美元,「流出量」為522億美元,「流入量」比「流出量」多出1.1倍。然而,反觀同期日本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為244億美元,「流出量」卻為1280億美元,「流出量」比「流入量」多出4.2倍,資料顯示國際資金正在大幅度撤出日本。2009年1月至9月間,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實際使用外資)總額達到652.58億美元,這個資料還未有包括銀行、保險、證券等經濟領域吸收的外商投資。儘管同比下降了14.63%,如果全球經濟不會繼續大幅下滑,預計中國在2009年的外國直接投資仍然可能會達到870億美元,雖然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同比只是下降了不足兩成。

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是全球眾多主要經濟體表現仍然突出的原因起碼有三。

首先,中國經濟的穩定性是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持續投入中國的主要原因。由於中國的資本帳目並不開放,所以得以避過了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正面衝擊,除了外貿出口由於外需萎縮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外,中國的金融部門基本上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其次,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執行了有效的宏觀經濟以至金融管理的政策手段,從而保障了各個經濟領域例如國內總體供應和需求、貨幣匯率、和政府財政的穩定發展。最後,外國投資者認同中國為應對這次全球金融危機而採取了「出手快」、「出拳重」、「措施準」、「工作實」的決心和有效的政策手段。他們相信中國政府的40,000億元人民幣的刺激經濟措施,將會能夠有效地推動中國龐大內需市場的潛力。因此,在全球其他地區投資風險相對較高的考慮下,各國的投資者願意把他們的投資目光放在中國的市場。

歐美政客和經濟學家曾經形容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封閉的經濟體」。然而,全球金融危機在2008年9月爆發以來,全球投資者仍然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表現得信心滿滿,繼續將他們的資金投入中國的市場,這個課題值得這些一向堅持「經濟自由主義」至上的歐美政客和經濟學家深思。

2009年7月8日星期三

中國海軍「走向大洋」的基本問題

(本文在2009年7月6-7日刊於香港信報)

自2004年以來, 非洲索馬利的海盜在亞丁灣﹑索馬利海域對途經該區的商船進行綁架和勒索的非法活動, 其中歐美﹑亞太﹑以至中國的商船近年來亦遭受到該區海盜的武裝攻擊, 情況有越趨嚴峻之勢. 美國﹑北約﹑歐盟﹑俄羅斯﹑印度等十幾個國家已派出了三十多艘軍艦在亞丁灣﹑索馬利海域附近為本國的商船護航.

2008年12月26日至2009年4月2日期間, 中國先後派出以3艘驅逐艦﹑1艘護衛艦﹑和1艘補給艦組成的2支中國海軍護航編隊, 分別從海南三亞和廣東湛江起航,赴亞丁灣、索馬利海域為經過該區的商船執行護航任務, 這是新中國海軍自1949年4月23日建軍以來, 中國第一次讓海軍走出國門到大洋執行軍事行動的任務. 中國不是亞太地區唯一的國家派出海軍往亞丁灣﹑索馬利海域為經過該區的商船執行護航任務. 2009年3月13及14日, 韓國“
文武大王號” 驅逐艦和日本“漣”號和“五月雨”號驅逐艦亦先後開往亞丁灣﹑索馬利海域為本國的商船護航. 由於中國是首次派出海軍往中國水域以外執行軍事任務, 所以特別引起國際關注, 國內外並且有輿論認為中國的海軍從此「走向大洋」!

中國海軍處於世界科技水準

中國在亞丁灣﹑索馬利海域為商船護航的第1支海軍編隊以驅逐艦“武漢”號﹑“海口”號和補給艦“微山湖號”所組成; 而第2支海軍編隊是由“深圳”號導彈驅逐艦﹑“黃山”號導彈護衛艦和在第一支海軍編隊完成首回任務後留下來的補給艦“微山湖號”組成. 每支編隊的官兵人數都是800多人.

這2支海軍護航編隊艦船都是中國自行研製及生產, 艦船規格一系列的「性能參數」顯示出編隊的現代化程度都在世界水準之列. 根據內地軍網報導,“武漢”號艦全長155米, 寬20米, 排水量7000噸, 最高航速30節,續航力6000公里.“海口”號艦長154米, 寬17米, 排水量7000噸, 最高航速30節, 續航力7000公里. “深圳”號艦長153米, 寬16.5米, 排水量6600噸, 高航速30節, 續航力4000公里.“黃山”號艦長134米, 寬16米, 排水量4053噸, 最高航速30節, 續航力4053公里.

“微山湖”號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福池級最大綜合補給艦, 福池級也是中國海軍第一種具備艦艇夜間航行補給能力的綜合補給艦種.“微山湖”號長171.4米, 寬24.6米, 排水量23000噸, 最高航速19節, 續航力10000公里. “微山湖”號有船員130名, 可同時為兩艘以上的艦船作遠洋補給, 物資容量為燃油10500噸, 水250噸, 乾貨彈藥680噸.

除了這2支海軍護航編都具有艦載直升機, 值得一提的還有冠上「中華神盾」稱號的“海口”號驅逐艦.
該艦裝備了「相控陣列雷達」(Phased array radar)和2組共48枚的「海紅-9垂直艦射防空導彈系統」(HQ-9 Vertical launching missile-firing system), 前者具世界先進科技水準, 而後者亦具國際中上水平.

軍隊的「給養和補充」問題

中國的護航編隊從海南的三亞及廣東的湛江出發往亞丁灣﹑索馬利海域, 途經南海﹑馬六甲海峽,穿越印度洋, 用了10天的時間最終到達了該地區, 總航程約4500浬. 在他們的護航工作期間, 他們的「給養和補充」就是依賴“微山湖”號綜合補給艦.

對於參與作戰的軍隊「給養和補充」的問題, 十九世紀普魯士軍事家“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在他的名著:《戰爭論》(On War) [註一], 以及廿十世紀美國海軍戰略理論家艾爾佛雷德.塞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的《海軍戰略》(Naval Strategy), 都有很詳細的論述[註二]. 所謂「給養和補充」, 意指對軍隊軍事行動作出「軍事輜重」的支援. 「軍事輜重」包括軍械﹑ 武器彈藥﹑供軍械維護使用的零件或部件﹑糧食﹑醫療藥品﹑被服等物資.以現代軍事術語來説,「給養和補充」就是「後勤補給」.

軍隊「後勤補給」的工作分兩個方面.首先, 軍隊從國內或在國外的軍事基地出發前往目標戰場的行進過程中, 軍隊的基地要對相關的軍事人員的行進路線沿途作出「後勤補給」的部署. 其次,出發前往目標戰場的軍隊如果因為戰事失利而要作出退卻﹑或者由於戰略和戰術上的需要而要作出退卻, 基地亦要在軍隊退卻的路線沿途提供「後勤補給」.對於軍隊在進攻路線上的以及以任何理由進行退卻, 軍隊的基地的「後勤補給」部門不但可以提供物資支援, 同時亦需要有能力應付敵方對我方在「進攻路線」和「退卻路線」沿途對我方「後勤補給」的工作進行襲擊和破壞.

美國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 她具有4個部署來解決軍事「後勤補給」的問題. 首先, 她擁有能夠快速的「遠程奔襲」能力的空軍. 所謂「遠程奔襲」能力的空軍意指擁有這支空軍隊伍能夠在短時間內實施長途攻擊和運輸的空中軍事行動, 美國空軍在兩次「海灣戰爭」中都表現出這種能力. 鑒於現代軍事科技的發展, 來自空中的軍事打擊和運輸力量, 可能是除了「水面以下的軍事攻擊」對海戰的勝敗具有最大決定性作用的軍事手段, 所以亦是解決「後勤補給」問題的首要手段. 其次,她同時亦擁有多支全球最龐大的航空母艦編隊, 這些航空母艦編隊就是移動的軍事基地, 它們當然可以為美國在全球的軍事行動作出非常有效的「後勤補給」.第三, 更重要的是, 美國在全球各個戰略地區都擁有自己的軍事基地,可以在最近的範圍內為自己的軍事行動提供「後勤補給」. 最後,美國亦可以在必要時使用盟國的軍事基地, 為美軍在全球各個地區的軍事行動作出「後勤補給」. 由於這種「無遠弗屆」的軍事「後勤補給」的優勢, 使美軍差不多在全球任何一個地區發動軍事行動時, 都可以用「俯拾皆是」來形容她可以隨時能夠獲得相對迅速而足夠的「給養和補充」.

「中國海空軍力趕超」事在必行

美國這些全球軍事「後勤補給」部署的優勢, 不但非常有利於自己的軍事行動, 同時亦有利於支持盟友在全球各個地區採取的軍事行動. 日本和韓國是美國在亞太區內的盟友, 前者更有《日美安保條約》的法律基礎. 因此, 假若日本或韓國在近海以至全球各個地區採取軍事行動時, 美國對日本或韓國作出「後勤補給」支援是當然而言的事.

持續而有效的「後勤補給」, 是任何號稱為「強大和能打」的軍事力量,可以保持「仍然是強大和能打」的軍事力量的決定性保證. 如果軍隊的軍事行動的「後勤補給」不繼, 就好像一部具有超級馬力發動機而性能良好的跑車, 由於沒有了汽油而失去了動力一樣, 只有隨時間的轉移而瞪著眼睛最終給敵人消滅.

就是「後勤補給」問題這一條, 使中國的海軍以至其他軍種在執行海外軍事任務時,可能由於「後勤補給」不繼而陷入困難. 中國對亞丁灣﹑索馬利海域派出海軍護航編隊為中國商船護航的行動, 由於索馬利海盜的軍事力量有限, 所以對中國海軍的威脅相對較低. 然而, 這次的護航行動只是一個實戰的機會而已, 因此不可以就此判斷中國的海軍可以從此「走向大洋」. 從一個較為極端的角度來考慮, 假設一旦中國和日本的海軍在國門以外發生軍事衝突, 第一條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日本可能受到美軍在戰場附近提供快速而充足的「後勤補給」, 而中國的海軍卻要靠自己當前有限的手段來解決「後勤補給」的問題. 因此, 解決「後勤補給」問題是中國海軍能否真正「走向大洋」的基本問題.

中國的海軍建設起碼服務於兩個目標. 第一, 進入21世紀的首10年,中國與亞太區內例如越南﹑ 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鄰國的近海疆域和海洋資源糾紛問題越趨緊張, 中國必須要以軍事實力來維護國家海洋資源的權利. 這些國家依偎在超級大國的「幕後撐腰」, 在不負上軍事後果的前題下, 對中國的近海疆界和海洋資源企圖通過法理或軍事的手段進行蠶食. 如果中國擁有強力的海上駐軍, 她們這些行動將會意味著她們會面對即時的軍事後果, 這些近海疆域和海洋資源糾紛問題趨勢將會獲得緩和. 其次, 隨著經濟發展對能源供應和海路貿易航運的需求, 中國要求以軍事實力保障海上的運輸安全. 就以能源供應為例.
2007年中國的原油通過海路進口佔總需求量超過兩成, 通過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 加上快速的空軍支援, 必要時在能源供應線沿線護航, 例如由南海﹑馬六甲海峽﹑至印度洋的海上運輸線, 是有效保證中國海上能源供應安全的重要部署.

建設多支航空母艦編隊符合達到上述目標的條件. 由於航空母艦編隊同時具有陸戰和空戰的打擊手段, 因此航空母艦編隊的建設亦是解決海軍從「戰區」以至「沿線」「後勤補給」問題的其中一個有效的手段. 然而, 建設一個擁有快速「遠程奔襲」的攻擊和運輸能力的強大空軍, 從而起碼在近海或「目標戰場」附近掌握「制空權」, 亦是另外一個在解決海外軍事行動「後勤補給」問題上的重要手段. 當然, 建立海外的軍事基地和與盟友協議使用他們的軍事基地, 亦是有效應對中國海軍以至其他軍種遠洋軍事行動「後勤補給」問題的考慮.

此外, 積累實戰經驗也是建設中國強大海軍以至其他軍種的必然步驟. 應對21世紀戰爭的需要, 戰爭科技是打贏現代戰爭的「必要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 但決不是一個「充足條件」(Sufficient condition), 「實戰」經驗是「強大和能打」軍隊的最佳鍛鍊. 當前世界軍事態勢既有「反恐」的需要, 也有局部地區戰爭的現實, 中國的軍隊特別是海軍, 在「聯合國」的框架內, 應該為維護世界和平爭取多些參與和貢獻的機會.

[註一]: 克勞塞維茨. 《戰爭論》,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頁436-463.
[註二]: 艾爾佛雷德.塞耶.馬漢.《海軍戰略》,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原研究室譯.頁188-282.

2009年4月20日星期一

為何應設「超主權儲備貨幣」?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G20-2009倫敦峰會舉行之前10天, 署名撰文《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 提出了中國要求建立一個「超主權儲備貨幣」。國際上有評論認為中國是企圖推倒美元作為國際主要貨幣的地位。

自2008年9月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 全球各國在應對這個「危機」的同時有兩個憂慮。首先, 全球經濟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將會大幅度萎縮。其次, 近期顯示美國有意通過印鈔票的方法以「通脹」對抗「通縮」來刺激經濟, 因此美元可能會在短期內出現大幅度的貶值。由於應對這個「危機」需要各國推行刺激經濟的措施, 有鑒於美元是各國外匯儲備的主要構成部份, 美元的大幅度貶值可能抵銷各國推行刺激經濟措施的力度。

對於中國而言, 作為擁有全球最多外匯儲備而其中三份之一是美元資產的國家, 美元的大幅度貶值將會為中國帶來巨大的損失。中國沒有任何比較有效的方法阻止美元貶值, 但是在眾多可以規避由於美元或其他外匯儲備貨幣貶值所帶來的「風險」的對策中, 人民幣是否可以最終成為「國際流通強貨幣」, 即「人民幣國際化」便成為中國應付這個「風險」的終極手段。人民幣成為「國際流通強貨幣」意指人民幣不但要成為國際流通貨幣, 同時要成為世界各國的主要外匯儲備貨幣。

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起碼有兩個途徑: (一) 既可以通過中國政府自己的直接推動, (二) 亦可以通過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下稱IMF)特別提款權(下稱SDR)籃子貨幣的構成之一來實現. 中國在G20-2009倫敦峰會前提出要求建立一個「超主權儲備貨幣」, 並非意圖推倒美元作為世界主要貨幣的地位, 而是希望達到兩個目的。 第一, 探討人民幣成為SDR籃子貨幣新成員的可能性。第二, 試探國際社區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取態. 如果人民幣成為SDR籃子貨幣, 人民幣自然而然地確立了國際流通貨幣的地位。

2008年12月至今,中國人民銀行先後與韓國﹑香港﹑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尼和阿根廷等6個交易夥伴, 簽署了總額達到人民幣6,500億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6,500億人民幣相當於955億美元, 是中國在2008年對外貿易盈餘2,954億元(美元, 下同)的32%. 通過「雙邊本幣互換」, 人民幣已經成為這些交易夥伴的「外匯儲備構成」。

IMF於1969 年創設了SDR, 它是分配給會員國的一種使用資金的權利。會員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它向IMF指定的其它會員國換取外匯,以償付國際收支逆差或償還IMF貸款,還可充作國際儲備。因此它是周小川所述「具有超主權儲備貨幣的特徵和潛力」。周小川在他對SDR 改革的建議的第四點提出:「進一步完善SDR 的定值和發行方式。SDR 定值的籃子貨幣範圍應擴大到世界主要經濟大國,也可將GDP 作為權重考慮因素之一」。

眾所周知, 2008年中國的GDP達到了33,700億元,僅次於美國的139,800億元和日本的52,900億元而排在全球的第三位。如果SDR定值的籃子貨幣範圍擴大到世界主要經濟大國, 並以GDP作為權重考慮因素之一, 人民幣應該最終成為SDR籃子貨幣之一便「不言而喻」。

中國要求人民幣成為SDR籃子貨幣的新成員將會面對非常大的「難度」, 這個「難度」主要來自SDR籃子貨幣現有成員的抗拒.這是一個與這些SDR籃子貨幣現有成員的「博奕過程」。如果中國成為SDR籃子貨幣的新成員,「分配SDR籃子貨幣之間比重份額」是眾多需要解決的議題最困難的一個。現時SDR籃子貨幣比重分別是美元44%和歐元34%, 日元和英鎊各占11%。

如果「SDR 定值的籃子貨幣範圍可以GDP 作為權重考慮因素之一」,美國和日本不會接受本國貨幣在「分配SDR籃子貨幣比重份額」方面比中國少,而預期GDP絕對值增長會在2015年超越美國的中國則不會接受人民幣在「分配SDR籃子貨幣比重份額」方面比其他籃子貨幣少。 因此, 權衡各方面的「趨避態勢」, 在日元和英鎊現時11%比重不變的前題下, 人民幣與美元和歐元分別占SDR籃子貨幣比重的26%將會是「新分配份額」的「最適度」。

根據IMF的規定, SDR籃子貨幣的組成是每五年檢討一次,從以確保它們在世界貿易和金融體系中反映相對重要的國際貨幣。 由於下次的檢討將會在2010年年底舉行, 所以中國如果希望通過參與SDR籃子貨幣的組成來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中國要等待的時間可能不足一年。如果中國希望通過自己的「直接推動」來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以中國現時擁有全球最多的外匯儲備的基礎, 並且持續與世界各個交易夥伴建立「雙邊本幣互換協議」趨勢, 中國已經逐步使人民幣成為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貨幣, 人民幣成為「國際流通貨幣」只是中國人民銀行在適當的時候對外發出的一個「官方公佈」!

2009年1月3日星期六

人民幣朝迅速國際化發展

溫家寶總理於2008年12月13日, 與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及韓國總統李明博, 在日本福崗市舉行了「中日韓領導人會議」, 這次會議是中日韓三國領導人首次在東盟“10+3”框架外單獨舉行的會議. 會後, 中日韓三國領導人發表了《國際金融和經濟問題的聯合聲明》﹑《三國災害管理聯合聲明》和《中日韓合作行動計劃》.並正式簽署了《三國夥伴關係聯合聲明》.《國際金融和經濟問題的聯合聲明》主張中日韓三國加強合作,應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中日韓合作行動計劃》提出中日韓三國在政治﹑經濟事務﹑環保﹑社會和文化事務等領域合作的具體計劃, 而《三國夥伴關係聯合聲明》則決定「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將會成為中日韓三國定期的會晤機制. 然而, 最值得注意的是, 中韓兩國還簽署了一個18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同時, 特首曾蔭權於2008年12月19日到京述職時亦獲得中央政府同意, 中國人民銀行將會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簽訂一個貨幣互換的協議, 香港金融管理局可以以港元換入人民幣. 貨幣互換是兩國或地區的中央銀行或相同機構, 以本國或該地區的貨幣為抵押, 換取等額的對方貨幣. 究竟這2個「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對人民幣的地位有何影響?

人民幣成為國際外匯儲備貨幣

亞洲貨幣自2008年初以來便全面下跌, 其中韓圜兌美元匯率跌勢更劇. 儘管韓國中央銀行在國際貨幣市場拋售美元儲備以買入韓圜, 從而企圖穩定韓圜匯率, 韓圜至2008年11月止還是貶值了36%, 韓國的外匯儲備共失去了117.4億美元. 中韓1800億人民幣等額貨幣的對換相當於265億美元, 佔韓國2008年11月美元外匯儲備的12%, 比韓國中央銀行同期在國際貨幣市場為挽救韓圜跌勢所用去的美元外匯還多出1.25倍. 同時期, 雖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曾經有過幾天的下跌, 但總的來說人民幣匯率還是能夠保持了相對的穩定.

這次中韓貨幣互換, 顯然是出於韓國的要求. 眾所周知, 中韓經貿關係自兩國在上世紀90年代建交以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2007年, 韓國的出口和入口貿易分別為3,534億美元和3,545億美元, 其中對中國的出口和入口貿易分別為1,038億美元及561億美元, 韓國對中國的出口和入口貿易佔韓國的出口和入口貿易總量比重分別為29.3%及15.8%. 由於過去一段時間韓圜持續貶值, 韓國政府為了要在國際貨幣市場穩定韓圜而動用了相當的美元外匯, 假若中韓貿易完全以美元為結算貨幣, 韓國可能會面對美元外匯不足的困難. 經過這次「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之後, 韓國可以利用以韓圜兌換得的人民幣作為中韓貿易的「支付手段」, 同時, 人民幣亦會成為韓國除了美元之外的外匯儲備貨幣.

自人民幣於2005年7月改革以來, 由於港元仍然要與美元掛鉤, 人民幣對美元和港元同時升值了約20%. 基於香港的消費日用品超過90%通過入口途徑, 其中45%來自內地, 香港不得不要忍受「輸入通貨膨脹」之苦. 這次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貨幣互換安排, 除了給予香港和內地經貿活動的「結算便利」之外, 更深層的意義在於香港的外匯儲備結構從此改變過來, 並且為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和港元向人民幣「下錨」奠下基礎.

人民幣國際化指日可待

近期一系列因素的發展可能加速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步伐. 首先, 中韓兩國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之後, 為了要避免協議國的損失從而破壞了中韓貨幣互換的原意, 人民幣匯率將會長期保持相對的穩定, 這種「理性預期」遂成為國際間建立起人民幣成為「硬貨幣」信心的第一步. 其次, 在這次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中, 中國受到的衝擊是全球相對最少的經濟體, 歐美以至亞太地區國家因而對中國的未來經濟表現具有較強的信心, 人民幣遂成為了他們的「信心貨幣」.

此外, 隨著歐美經濟下滑以及美元匯率不穩, 儘管美元在近期可能仍然是世界各國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 但美元「獨一無二」的地位將會從此改變過來, 世界各國正在尋求一個幣值比較穩定的「替代品」. 最後, 由於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大國, 各個中國的貿易伙伴都或多或少地需要為他們對中國的貿易活動作出結算, 隨著時間的推移, 人民幣將會最終成為亞太以至其他地區國家的貿易支付和外匯儲備貨幣, 這種趨勢亦是最終促使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