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8日星期四

美伊戰爭的全球深層政治意義

儘管美英兩國以伊拉克藏有大殺傷力武器為藉口,爭取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出兵的意圖最終失敗,美英聯軍仍然在三月廿日從科威特揮軍進入伊拉克。雖然在現階段就對伊軍或聯軍那方最終會獲得勝利而下結論是言之尚早。但是,無論是那一方得到最後的勝利,美英一方首先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打輸掉一仗則毋庸置疑。

自美英聯軍繞過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出兵伊拉克後,全球政治格局從此發生了根本的改變。這種改變除了顯示聯合國作為國際間的仲裁組織,面對軍事強權無能的現實外,也預視了國際政治及軍事權力聯盟,自後冷戰時期及前蘇聯東歐陣營解體差不多十年後再從新定位;對美、英、俄羅斯獨聯體、及其他歐盟諸國,以至在軍事上以美英和法德為首的北約組織的內部團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個變化對於中國在未來的十至廿年間的發展中,亦同時具有深層的政治意義。

美英與歐盟矛盾加深

首先,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主導了後冷戰時期美國政客們處理國際事務的意識形態。儘管在前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陣營解體後,美英法德以至在北約內的盟國之間曾經有過一段很長的「蜜月期」。然而,今次美英二國在沒有獲得其北約盟友法國和德國的同意下出兵伊拉克,使後二者深刻地明白到,美國作為世界第一軍事和經濟強國的霸權主義作風,已達到不將這些歐洲盟友放在眼內的程度。因此,在未來的歐洲事務上,美英二國將會遭受到以法德為首的歐盟諸國,以及北約內的其他成員國,從政治、軍方、以至經濟事務上各方面的抑制。更糟糕的是,美英這次聯軍攻伊的舉動,把本來就是跟美英和歐盟諸國同床異夢的俄羅斯,推向一個和法德歐盟等國家更加利益相符的位置,最終強化了美英在往後對歐洲以至全球事務參與的阻力。

提升中國議價能力

其次,在亞洲地區事務方面,美英這次的海灣軍事行動不但將本來可以作為戰略上伙伴的俄羅斯,推向他們在歐洲以至全球事務上的競爭者 - 法德兩國。更甚的是,由於中、俄、法、德在外交層面上採取一致的行動,企圖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框架內阻止美英聯軍對伊動武的努力失敗,使法德以及其歐盟友國更加重視在國際政治舞台和中國合作,從而在各個方面抑制美英的霸權主義,這個結果使一向以來就在美俄之間維持一個平衡位置的中國,在今後對美在各個國際事務中;特別在台灣問題方面,提升了中國的叫價能力。美英這次的軍事行動,導致全球政治格局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加深了以美英為首的一方力量,和他們在歐洲以法德俄為首的對衡力量之間的矛盾,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了美國對亞洲地區事務參與的力度,有利於中國在亞洲地區得以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中發展。中國要抓緊這個機遇,並努力使國內政治能夠在一個長時期內維持穩定,從經濟發展以至軍事發展潛力的角度來看,中國將會是全球少數在二十一世紀能夠成為「第一強國力」的國家。

儘管「中國威脅論」之說甚囂塵上,第二次海灣戰爭的全球深層政治意義,提供了中國在國際政治舞台上處於一個「動態」中蘊含「均衡」的更有利的發展環境,實在是諸如美英國等的國家,對中國從八十年代經濟騰飛,以至獲得總體國力提升的「又愛又恨」心態所始料不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