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4日星期三

中國為何成立「國家能源委員會」

為了「加強能源決策和統籌協調」, 國務院於2010年1月27日下發通知, 決定成立「國家能源委員會」. 該委員會由總理溫家寶出任主任, 副總理李克強為副主任. 除正副主任外, 其他21位委員會成員中, 還包括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發改委副主任兼能源局局長張國寶﹑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國家安全部部長耿惠昌﹑和解放軍總參謀部副總參長章沁生等. 為什麼中國要成立如此高規格的「國家能源委員會」來處理「能源決策和統籌協調」的問題?

能源供需形勢趨緊

隨著卅年的改革開放, 中國的經濟不但獲得飛躍的增長, 同時對能源特別是原油的需求在進入廿一世紀首十年亦出現了急速上升的形勢. 綜合國土資源部和《BP 世界能源統計》歷年來的統計資料顯示, 由1978年到2008年, 中國的原油年耗總量由9.13千萬公噸上升至3.757億公噸, 需求量30年間增長3.1倍.

進入廿一世紀首5年, 中國的原油消耗量已經超過了本身產量可以負擔的能力, 並且開始通過進口的供應途徑來滿足部份的需求. 2002年, 中國的原油年耗總量為2.47億公噸, 超過了日本的2.43億公噸而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耗國. 2005年中國原油總消耗量3.27億公噸中, 有1.66億公噸通過進口的途徑, 「原油對外依存度」首次超過50%.

儘管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 中國的經濟以至出口貿易都受到了一定期間程度的影響, 原油需求總量在2009年還是達到了3.93億公噸, 其中有2.038億公噸是通過進口的途徑, 「原油對外依存度」仍然達到52%. 更重要的是, 到了2008年, 中國通過進口的原油總量中, 超過89.7%依賴海路運輸. 由於能源特別是石油供應不但關乎國家經濟能否持續發展, 同時亦是保障國家安全的軍事裝備得以正常運作的動力來源, 因此「能源供應保障」以至「能源運輸安全」便成為中國須要嚴肅處理的一系列能源問題. 這些既涉及「供應」又涵蓋「安全」的「一系列國家能源問題」, 在在需要一個高規格的「國家能源委員會」來進行統籌和協調的決策.

能源供應保障的對策

就原油供應保障的問題上, 「國家能源委員會」宜優先考慮下述的對策. 首先, 在全國特別是內陸的範圍內, 建立多個受軍事保障的「國家戰略原油儲備基地」. 由於中國國土幅員遼闊, 在軍事防禦上具有「縱深的優勢」, 內陸建立的原油儲備基地可以減少容易受到外部軍事破壞的風險. 其次, 在積極開發陸上石油資源和發展替代能源例如核能﹑水能﹑風能﹑和生物能源的同時, 亦全面開發近海的石油資源. 近海石油資源的開發, 不但可以降低原油由於長途海路運輸所帶來的成本, 同時使國家更有效的發揮保障石油運輸安全的「掌控能力」,亦可以避免遠洋原油運輸線一旦受到敵對勢力的武裝威脅而影響供應.

第三, 調節石油經陸路和海路運輸進口的比重, 從而減少進口石油對海路運輸線的依賴程度. 現時中國的石油只有10.3%經由陸路運輸線進口, 主要來自中亞地區, 隨著中國近年加強與「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的能源合作, 增加陸路石油進口的比重將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最後, 設立一支或多支「海軍護航編隊」, 必要時為石油運輸船隊沿運輸線護航. 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總載重30.8萬噸的大型油輪“新埔洋”號於今年1月下旬首航. 儘管船上備有完善的防海盜設備, 但中國仍然有需要設立防範更高級別的原油海上運輸風險的機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