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0日星期一

中日關係:「和則兩利,鬥則俱損」

在日本政壇中,部分右翼政客對中國全面崛起持猜忌及敵視心態,在日本國內並不孤立。鑒於這些日本右翼政客置中日兩國人民長遠和平共處的共同願景於不顧,甘心情願為美國在亞太地區充當遏制中國的馬前卒,中國不能排除在必要時運用其他更加有效的策略。且中國的對策必須要有「一手軟」和「一手硬」的準備。

「特殊經貿關係」持久性成疑

自從中日關係近期陷入了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建交以來最困難的時刻,中日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係卻被形容為「政冷經熱」的現象。儘管兩國貿易總額在絕對數值上有所增加,中日的經貿關係卻由於政治關係轉趨惡劣而受到了實質上的影響,如果現時的政治關係未能在短至中期獲得妥善解決,可以預見,雙方經貿關係的發展將會更趨惡化。起碼相對於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經貿關係而言,日本對華經貿關係的比重將會受到進一步的影響,這種情況將會不利於日本的經濟復甦。

雖然中日經貿關係出現了倒退的形勢,日本商界對華投資的意慾並未因此而受挫,日本企業仍然期望藉著增加直接投資來加強對華的貿易關係。然而,如果目前的中日政治關係仍然未能有所改善,中日現時的「特殊經貿關係」是否可以長期維持下去?

民間往來對改善兩國關係作用正面

儘管中日之間的高層接觸幾乎完全中斷,中日之間的民間往來,特別是日本的商界,卻是一浪接一浪地在進行中。除了二零零五年九月日本最大商會「日本企業聯合會」主席、日本豐田汽車董事長奧天碩訪問北京,以及同年年底「日本經濟同友會」公開批評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損害中日經濟關係外,近期最矚目的接觸要算是今年三月底以日本前首相及「日本國際貿易促進會」會長橋本龍太郎、「日中經濟協會」會長千速晃為首的七個日本民間代表團到北京的訪問,並獲得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接見。

眾所周知,橋本龍太郎在任日本首相期間就曾經參拜過靖國神社,而「日中經濟協會」會長千速晃則被視為日本商界舉足輕重的重要人物。這次以橋本龍太郎和千速晃所領導的七個日本民間代表團訪華,正好是代表著日本民間特別是日本商界對現任首相小泉純一郎及其內閣成員近期對華政策表達不滿的一個有力反響。中日之間的民間、特別是商界能夠保持接觸和交往,對改變中日之間「政冷」的形勢無疑具有正面的作用。

中國對日政策須有兩手準備

處理現階段中日關係的形勢,中國的總體策略仍然是以「經貿外交」的戰略為主軸,即通過保持兩國的經貿聯繫,並且營造參與的各方都能夠從中得到好處的環境,從而表達中國的崛起是因循於一條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互助互利的道路邁進。與此同時,中國亦應凸顯兩國政治條件對相互之間經濟關係影響的效果,從而使經濟的因素更加有效地把兩國的政治關係最終被引導到正常的發展方向去。然而,在日本政壇中,部分右翼政客對中國全面崛起持猜忌及敵視心態的勢力在日本國內並不孤立。鑒於這些日本右翼政客置中日兩國人民長遠和平共處的共同願景於不顧,甘心情願為美國在亞太地區充當遏制中國的馬前卒,中國不能排除在必要時運用其他更加有效的策略。中國的對策必須要有「一手軟」和「一手硬」的準備。

「一手軟」者,即是中國儘管對日本未有妥善解決相關領土問題和參拜靖國神社問題的前提下,拒絕接觸和對話從而表示中國的嚴正態度,中國仍然對日本的民間團體保持接觸和聯繫。而「一手硬」的對策則是在軍事手段方面作出毫不含糊的部署,從而讓對方明白到他們將會為他們現在的一舉一動需要在未來的某天付出沉重的代價。

中日相爭 美國得益

中國的領導人多次指出,中日兩國「和則兩利,鬥則俱損」,這句說話的背後其實具有更深層的含意。如果日本未能認清美國對日本作出任何承諾,不論是與日本締結所謂「美日安保條約」也好,與日本共同建立「飛彈防禦系統」也好,抑或是交回美軍駐日基地予日本自衛隊從而加強日本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影響力也好,其實質用意只是在於利用日本「以日制華」、「亞洲人打亞洲人」的伎倆,來達到在地區範圍內遏制中國的目的。一旦中日兩國因此而發生軍事衝突,最終受到傷害的只會是中日兩國的老百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