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星期五

反制美國對台軍售的「有效武器」

儘管中國表達了堅決反對,美國政府仍然在921日通知國會,決定為臺灣的145F16AB型戰機進行升級,這項軍售包括機師訓練和相關零部件的後勤支持,總值達到58.52億美元。據統計,自20088月奧巴馬當選總統以來,美國政府「對台軍售」總額已經達到122億美元,超過中美建交後歷屆美國政府的「對台軍售」總額。美國定期「對台軍售」是美方在亞太區內遏制中國戰略部署的一部分,但卻不是主要的組成部分,其中原因主要有二。

美國害怕「中國人走在一起」

首先,自馬英九當上臺灣領導人以來,兩岸經貿關係的緊密互動,已使美方對臺灣的政治和軍事信心逐漸消失。因此美日軍方在過去幾年間,積極加強距離臺灣東岸110公里的「與那國島」軍事設施的前沿部署,目的就是為了兩岸和平發展進一步推進時設下的「反制預案」。對美日而言,臺灣向大陸方向靠攏的情況一旦出現,那就意味著以臺灣為組成部分的「第一島鏈」對華封閉線將會失效。

其次,美國最擔心的是看見兩岸由於經貿互動所帶來的進一步融合。就算民進黨的蔡英文近期為2012年臺灣領導人選舉造勢時,仍然聲稱一旦民進黨重新執政,民進黨亦會接受經濟上與大陸保持互動的現實,這個趨勢對於美國一向希望看到海峽兩岸「劍拔弩張」的心態是一大打擊。就是基於上述兩點,美國已經將臺灣作為遏制中國的戰略部署放在一個較次要的位置。

臺灣能夠在某一個時期獲得美方軍售,提升部分武器的性能,也不見得她就有能力實現某些臺灣政客所謂的「台獨構想」。試想臺灣的經濟若沒有和大陸融合而得到改善,臺灣的經濟在亞太區內誰可救得了?美國不行,日本更是自顧不暇。如果臺灣經濟搞不好,就算美國願意對台出售F35戰機,臺灣能買得起嗎?其次,美國要出售自己較先進的軍備從而實現所謂的「地區軍事平衡戰略」,但只要中國按照自身的計畫繼續進行軍事建設,哪怕美國再往亞太地區出售更先進的武器,基於「地緣政治」制約的效應,中國仍然是能夠在亞太區內「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

中國的有效反制手段

事實告訴我們,無論中國如何對美方釋出改善中美關係的誠意,美方仍然是會以定期「對台軍售」作為破壞兩岸關係的手段;美方並且已經事前判斷一旦「對台軍售」時中國可能作出何種反應,因此中國必須在應對美方「對台軍售」的問題上搶佔主動地位。

除了凍結中美兩國的軍方交流外,中國其他有效的反制手段起碼有二。首先,堅定不移地推動兩岸經貿互惠關係向更深的層次發展;因應地區產業分工發展的角度確保臺灣人民從中得益,是反制美方採取任何分化措施最有效的根本戰略,亦是中國能而美國在當前經濟形勢有所不能的有效反制手段。

其次,既然美國以「對台軍售」作為遏制中國戰略部署的一個「定期操作」,中國何妨也「以牙還牙」,在符合「國際法」的基礎上,針對美國的周邊和「敏感對手」,推銷價廉物美的「中國製造」武器或相關技術,作為美國每次「對台軍售」的有效回應。此舉不但有效遏制美方以定期「對台軍售」的手段來破壞兩岸關係,同時亦將有助於讓美方重新評估,在我周邊地區「攪局」而須付出的「沉重代價」。

2011年8月31日星期三

美國成欠一屁股債的「世界警察」

 
美國副總統拜登於2011817日對中國進行為期6天的正式訪問,以國家主席胡錦濤、總理溫家寶為首的中國領導人先後接見了拜登。在與溫家寶總理的會談中,拜登強調美國政府非常重視美國國債的安全和穩定。821日,拜登在四川大學發表演講時重申,中國購買的美國國債是安全的。保守估計,中國持有美國的國債總額超過1.1萬億元(美元,下同)。

拜登對中國領導人和老百姓一再保證美國國債信用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美國國會剛好在82日通過了總統奧巴馬提高美國債務上限和削減赤字的法案,從而避免美國政府出現債務違約的危機。該法案使美國的國債上限由原來的14.29萬億元上升至16.39萬億元。以2010年美國的名義GDP總額14.52萬億元和同年GDP年增長率2.9%計算,就算美國國民用盡2011年的GDP,仍然未足夠清還所有的債務。

美國以債支「軍」

這次美國國會通過提高國債上限和削減赤字的法案不是沒有條件的,其中的一個條件就是在未來10年內削減3,500億美元國防開支。新任國防部長帕內塔卻隨即警告,如果國防開支再遭大幅削減,將會危害美國的國家安全。自2001年開打阿富汗戰事以來,美國共用去直接的軍事開支總額達到3,210億元,平均每年32億元。此外,自2003年軍事入侵伊拉克以來,美國在伊拉克的軍費總額就達到7,840億元,平均每年980億元。儘管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使美國的GDP增長率在2009年跌到負2.66%,美國2010年的國防開支預算仍然達到6,923億元,比2009年的5,154億元還多出34%,占全球各國國防開支預算總和的43%2012年,美國的國防開支預算總額為7,074億元,其中海外軍事行動開支預算(含伊拉克和阿富汗戰事)1,175億元,占國防開支預算總額的17%。這些都是美國自詡為「世界警察」之名而實際上推行「全球霸權主義」之實的代價。

儘管債臺高築,美國的全球軍事部署並沒有收縮之勢,除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事還在持續外,2010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蕊乘出席在越南首都河內舉行的東盟外長會議之機,高調聲稱美國要「重返亞洲」,並提出美國高度關注從來未有發生過的所謂「南海自由通航問題」的「南海言論」。顯而易見,美國企圖利用南海的主權爭議,聯合越南和菲律賓等一些東盟國家,對我國實行圍堵和遏制的戰略部署。

華盛頓的「有心無力」

雖然美國已經認定全面遏制中國崛起是其主要的國家目標之一,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經濟態勢每況愈下,並且可能要面對二次衰退的厄運。加上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事仍然持續,美國在未能從中抽身之餘,對亞太地區可能發生的軍事衝突是「徒有軍事心,而無經濟力」。

南海主權爭議的問題上,近期那些有意染指南海資源的東盟國家對美國「眉來眼去」,非要把這位「世界警察」拉下水不可。然而,美國心中的如意算盤卻根本不是那麼一會事。除非「野火直接燒身」,否則美國只會願意對這些東盟國家提供「口惠而實不至」的「等距離支持」。除了在外交上「聲援」從而煽動這些東盟小國長期與中國對抗外,美國最大可能做到的就是提供有償的軍事援助,乘機大做軍火生意,這是美國歷史上一貫慣用的「脫貧技倆」。

2011年1月8日星期六

美國企圖對朝鮮搞軍事冒險

自朝鮮在2006年進行首次核試以來,美、韓近年不斷對朝鮮實施軍事震懾。2010年,美、韓藉著「天安艦沉沒」和「延坪島炮擊」事件後的軍事演習,把繃緊的朝鮮半島形勢推到了臨界點。

2010年3月26日,載著韓國海軍104人的天安號護衛艦,在黃海海域巡邏期間爆炸沉沒,導致46名艦上人員死亡。儘管天安號沉沒的肇事者仍然未能確認,美、韓卻把握著這個「契機」,於7月至9月間在韓國東、西部海域舉行了多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11月23日,韓國在與朝鮮有領土爭議的延坪島進行軍事演習之際,被朝鮮人民軍猛烈炮轟,最終造成22名人員傷亡。以核動力航空母艦華盛頓號戰鬥群為首的美、韓聯軍,隨即於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黃海舉行軍事演習。

美韓持續引發半島軍事緊張

中國在11月28日建議12月上旬召開六方團長會談,就當前朝鮮半島局勢進行緊急磋商,美、韓、日三國都予以拒絕,但卻在12月6日於華盛頓舉行了美、韓、日三方「部長級會議」。儘管美、韓、日三方都沒有在會後公開會議的內容,12月11日,日本首相菅直人表示要在發生「緊急情況」時,派遣自衛隊救助滯留韓國的日本僑民。由此推測,三方「部長級會議」必然就局勢惡化時的「應對手段」達成了「共識」。

雖然中、俄同時緊急呼籲相關的各方,應盡最大努力緩和臨界的朝鮮半島局勢,美國卻作出「火上澆油」的舉措。除了華盛頓號航空母艦長駐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外,美國更先後調遣卡爾.文森號和林肯號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進駐沖繩和關島的海軍基地。雖然現階段就斷言美國將會對朝鮮動武仍然是「言之尚早」,但是在朝鮮半島軍事態勢達到臨界點之際,為何美國卻逐漸向亞太地區進行兵力集結?美國現時對亞太地區進行的兵力集結,與2003年3月20日美、英聯軍發動侵略戰爭之前6個月,分三個階段對伊拉克周邊地區進行多個航空母艦戰鬥群的兵力集結情況卻何其相似?有甚麼誘因會促使美國對朝鮮半島發動「第二次韓戰」的軍事冒險?

美國對朝鮮動武的誘因

美國是否會對朝鮮動武,取決於美方對朝鮮半島局勢的「五個判斷」。首先,美國認為近年的「朝核問題」,已經成為不斷困擾美、韓、日三國同盟推行圍堵中國「東北亞戰略」的「絆腳石」,而「東北亞戰略」是美國在亞太區內對中國實施圍堵和遏制戰略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決心必須「除之而後快」。其次,美方評估現時正藉朝鮮中央權力更替的時刻,朝鮮內部對新的領導權力可能存在「信心危機」。美、韓對朝鮮持續實施軍事壓力,可以促使朝鮮內部出現不穩的狀態。

第三,美國認定由於中國近年經濟以至綜合國力發展「如日方中」,因此中國不會為朝鮮半島再戰,而最終付出犧牲國家發展機遇的代價。再者,由於上世紀50年代韓戰爆發之初,中、蘇兩國對共同參戰協調上有過不同的意見,因此,美方判斷假若近期對朝鮮動武,中、俄未必能夠迅速對朝鮮半島武裝衝突的干預作出共識。最後,美國期望在時機成熟之際可以完成對中國「C形包圍圈」的圍堵部署。

鑒於美國的「東北亞戰略」是美方圍堵和遏制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評估朝鮮半島局勢不應孤立於亞太局勢的全盤考慮。如果中國的周邊關係出現不利的情況,美國將會傾向「引爆」朝鮮半島局勢。雖然近期美、韓表示願意回到「六方會談」的框架內商討朝鮮半島問題;然而,中、俄仍然要對美、韓可能作出的「軍事冒險」制訂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