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7日星期三

野田佳彥將日本的命運推到「臨界點」

随着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上演「石原买岛闹剧」、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妄图将钓鱼台列屿「国有化」、以至捉放于2012815日登陆钓鱼岛的香港「保钓」人士,日本陆上自卫队派出总部设在长崎县佐世保市的普通科连队队员,与总部设在冲绳的美国陆战队第三远征军团合共1,000多人,参加了从821日起到926日在关岛举行为期37日的联合军演,日方明言此次演练是假设一旦钓鱼岛「受到中国军队侵占」时,日方将如何夺回被占岛屿的作战构想。
 
与此同时,823日,正在美国访问的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杉山晋辅与美国国务院副国务卿助理坎贝尔举行了会谈,双方再度确认了钓鱼岛属于「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简称「日美安保条约」,下同)的范围,美国在中、日二国就钓鱼台列屿主权争议正朝尖锐化发展的同时再次「火上浇油」。
 
2012910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内阁全体会议宣布通过「钓鱼台列屿国有化」的决定,并且在翌日与钓鱼岛所谓的土地所有者「栗原家族」签署了岛屿买卖合同。910日,中国外交部对日本提出强烈抗议的同时,中国根据19922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宣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中国政府 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宣布,意味着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将会对任何未经事前批准的外国船只和人员,一旦进入相关区域12海浬「领海」及其附属200海浬「专属经济区」Exclusive Economic Zone) 时,将会采取执行中国相关法律的「行动」。915日,中国海洋局发布钓鱼岛及其部份附属岛屿的地理坐标,916日,中国政府决定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设立的「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东海部份海域200海浬以外的「大陆架划界案」,正式提出中方就东海的大陆架自然延伸到冲绳海槽,从中国领海基线量度起超过200海浬的要求。这是中国对日本企图夺我钓鱼台列屿阴谋一系列「反制预案」的第一波反制措施。
 
美国对中国发动「军事围堵」
 
2001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倾全国之力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反恐战争」,继而先后打响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战争、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战争,直至2008年由于美国金融资本体系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过去十年刚好是美国总体国力开始急速下滑的「失去的十年」。当美国在廿一世纪首十年较为稳定上述的「问题」而回过头来时,赫然发现亚太地区政治和军事态势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巨变」;中国的经济、军事、以至政治外交的迅速崛起,迫使美国仓促从中东「战略收缩」,并且向亚太地区「战略东移」,高调声称「重反亚太」。
 
自美国国务卿希拉莉克林顿在20107月乘出席在河内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之机,发表了所谓的「美国重返亚太」的言论以来,美国与其所谓的「亚太盟友」在亚太区内总共举行了超过170次大小规范的「联合军事演习」。就只在2011年内,美、韩联军在朝鲜半岛及其附近海域举行的不同规模海、陆、空联合军事演习就有48次之多,平均毎周举行一次联合军演。自20116月中国渔政及相关执法船只人员与越南及菲律宾船只及人员发生冲突以来,美国便在南海及西太平洋联合日本、韩国、澳洲、印度、菲律宾、越南、及其他少数东盟国家举行多次双边及多边的联合军事演习。美国近期在亚太区内举行频繁联合军演之目的有二。首先,美国企图营造一个以美方扮演的「主导角色」,领导各「盟友」作出军事合围中国的这样一个「下马威的态势」,除了企图拉拢印度、菲律宾、和越南加入外,美国整合了澳洲、日本和韩国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遏制中国的「准亚太北约」的主要成员。其次,美军亦希望在演习的过程中对那些「盟友」产生一些「提升战斗能力」的效果,特别是通过联合军演来探讨及测试美军与几个重要「盟友」,主要是日本、韩国、和澳洲在C4ISR系统整合下进行「联合作战」Joint operations) 得到较好「协调」的可能性。
 
目睹中国军力在廿一世纪首十年的迅速崛起,为了有效遏制中国军力的「发挥」,美国主观的理想「战略构想」有三个目标。第一,将中国军力特别是海、空军的「活动空间」压缩在「第一岛链」以内,日本被美国委以执行这个「死命令」的「马前卒」。第二,如果日本不能守死「第一岛链」的防线,美国也希望能够将中国海、空军阻挡在以关岛为中心的「第二岛链」和「第一岛链」之间。最后,如果「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都最终失守,美国也希望将中国海、空军阻截在太平洋以西的区域,以防止为其接近美国西岸,从而削弱中国军力特别是「二炮部队」对美国本土常规攻击的威胁。除了东北亚、东海、及南海区域,美国亦希望能够引诱到西太平洋一些岛国落入「美国围堵中国的圈套」,因此,希拉莉克林顿从今年831日开始访问包括印度尼西亚、中国、文莱、东帝汶以及俄罗斯的亚太6国之行中,第一站就是率团出席了在「库克群岛」(Cook Islands)召开的「太平洋岛国论坛」Pacific Islands Forum),希拉莉克林顿在会上再次推销与太平洋岛国构建所谓「美国式合作模式」。
 
在军事围堵中国战略部署的问题上,第三个目标是否能够达到对美国来说固然非常「遥远」,第二个目标,即将中国海、空军的活动空间遏制在「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之间,郄意味着中、美二国有直接军事冲突的危险。特别是美国已决定将原来驻守冲绳基地的19,000名美军,其中的9,000名战斗人员后撤至关岛美军基地,名义上是顺应冲绳人民要求美军撤离的「要求」,而实际上却是为了冲绳一旦出现「战争状况」时可以减少美军的伤亡。美国判断冲绳一旦有战事,原因不会离开中、日的军事冲突。美方认为,中国可以不用派送部队而使用「二炮部队」的攻击,便可以使冲绳基地陷入一片火海,由于美国早已将冲绳归还日本,基于「守土有责」的原则,日本自卫队在第一线先当「炮灰」也是「理所当然」。美国在韩战期间也曾经使用同样的「恶毒策略」,即在与中、朝军队交战时,首先将南韩军队摆在「第一线」。
 
对美国而言,达到遏制中国军力地域扩展的「第一个目标」,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日本可以独力将中国海、空军阻截于「第一岛链」以内。
 
「美」利诱「日」连手军事遏「华」
 
日本自二战为美国占领后,长期处于美国的「管理和保护」的状态,除了二战后由美国主导制定的「日本和平宪法」外,还加上曾经多次修订的「日美安保条约」。由于「日本和平宪法」的限制,日本不能够成立属于本国而具「攻击性的军队」,而「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 (Article V) 则规定了一项「共同防卫」条款,该「条款」声明:"缔约国各方确认及声明在日本国行政管辖下的区域内,如果任何一方受到武力攻击,将依照本国宪法的规定和程序,采取行动以应对共同的危险。"(注一)上述二者便成为日本获得美国军事保护的「身符」。自二战战败投降以来,虽然日本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世界经济体系「数二数三」的级别,但军事上却仍然处于在日本朝野口中所谓的「不正常国家」地位;日本所谓的「不正常国家」地位,实际上就是指「日本自卫队」被美国「定性为防御性质的武装力量」,而不是日本所希望建立自己的具有主动攻击权利的「国防军」,美国因而亦可以「日本和平宪法」及「日美安保条约」作为抑制日本军事扩张的「杀手锏」。对于日方军力扩张的要求,美国采取了「因应美国的利益原则」作为「政策需要取向」的战略方针。美方认为,如果日本要求改变现时的军力现状,那末就应该对美国在区域内的「战略部署」作出某个程度的贡献。
 
以美国当前的「总体国力」而言,在经济的问题上,直至20128月,美国的失业率仍然处于8.1%的水平。尽管大做军火生意,2011年的美国国债总额却已经超过了2012年内的预算名义GDP总额。面对国内经济形势仍然「停滞不前」,美国「联邦储备局」The Federal Reserve Board) 及「联邦公开巿埸委员会」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终于在美国时间2012913日宣布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QE3);美国再次大印越来越不值钱的「美钞」来挽救仍然疲弱的经济。在军事和外交的问题上,在中东还有「伊朗核问题」未解决,在东北亚则有「朝核危机」对「美、日、韩军事同盟」的牵制,而在阿富汗对塔利班的战事则仍然持续,美国如果企图独力支撑自身「重反亚太」的政治舞台,前途显然是举步维艰!面对这样「内外交困」的形势,美国要是决意「重反亚太」,那就只能够在区内找寻「帮手」从而分轻担子。对美国而言,遏制中国最管用的「帮手」,不是越南或菲律宾而是日本。在前二者中,一就是「不太可靠和善搞机会主义」,二就是「有心力而无财力」兼且「能耐太差」。
 
20109月「闽晋渔5179号」事件发生后,日方首先放出「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的「拉大旗,作虎皮」的风声,当时美国官方对日本的「声称」仍然是「含糊其辞」,但美、日军方随即在冲绳海域举行多次的联合军事演习,为日本这个亚太盟友「打打气,壮壮胆」。与此同时,中国的海监和渔政执法船只开始对钓鱼台列屿海域实施「常态巡逻」,不但突入了日本所声称的「钓鱼台列屿」200海浬专属经济区,同时亦进入钓鱼岛12海浬范围内。中国的举动无疑打破了「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声称的「在日本国行政管辖下的区域内」的状态。
 
由于东京已经察觉到「形势渐趋严峻」,日本右翼的头面人物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和新上任的首相野田佳彦内阁,分别就钓鱼台列屿主权「划入日本版图法理化」作出更具挑衅性的举措。一方面,石原慎太郎开始导演向民间「购买钓鱼台列屿」的闹剧,而另一方面,首相野田佳彦内阁则乘机对钓鱼台列屿提出「国有化」的建议,即以日本中央政府的名义购入钓鱼台列屿。野田佳彦在2012726日举行的众议院议员大会上表示,日本要以日本自卫队应对任何进入「尖阁诸岛」(钓鱼台列屿)及其附近海域的「外国船只和人员」,即以军事行动驱逐所谓「外国人员」进入日方声称的「尖阁诸岛」的「12海浬领海」和相关的「200海浬专属经济区」。 2012 910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内阁终于正式通过「国有化钓鱼台列屿」的夺岛阴谋。无论向民间「购买钓鱼台列屿」,抑或是日本中央政府将「钓鱼台列屿国有化」,其实都是日本乘中国近期与少数东盟国家就南海主权争议闹得正热之机,拉拢美国共同向中国施加军事压力,企图要中国屈服于美、日的「战略意志」,实现将钓鱼台列屿及其附属海域「划入日本的版图」。
 
钓鱼台列屿及其附近海域对于美国和日本的重要性各有「差异」。对于美国而言,钓鱼岛列屿的地理位置对巩固「第一岛链」的防线极具军事战略的价值。在台湾还未能与大陆统一之前,钓鱼岛列屿刚好处于中国海军越过「第一岛链」经「宫古水道」东出西太平洋的缺口,如果钓鱼台列屿及其附属海域成为日本的领海及专属经济区,中国海军从东海东出西太平洋将有困难。对于日本而言,如果能够并吞钓鱼台列屿及其附属海域,首先,日本的海洋版图将会増加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台湾本岛面积的五倍。其次,如果「并呑」成为事实,日本军方可以更加抑制中国海军东出西太平洋的活动。
 
就是基于美国和日本对中国遏制的不同目标而「各取所需」,钓鱼台列屿的主权便成为美国唆使日本死守「第一岛链」的「奬品」。由于美国要以这件「奬品」对日本为美方「卖命」产生更强烈的「激励效应」,尽管在条文上用辞与当前钓鱼台列屿外围态势并不符合,美国还是要再三强调「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台列屿及其附属海域。因此,2012821日至926日期间,美、日联军才会在关岛和北马里亚纳群岛首府天宁岛区域举行首次「夺岛演习」的把戏,演习假设中国采取军事行动占领钓鱼台列屿,日、美联军遂进行两栖登陆的「登陆和抗登陆」的「夺岛演练」。至此,美、日二国对中国摆出了要为钓鱼台列屿的「所有权」跟中国的解放军特别是海军「不惜择地一战」的架势!
 
美日称中国的夺岛战是「伪命题」
 
钓鱼台列屿主要由包括钓鱼岛(主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和3块小岛礁,即大北小岛、大南小岛、飞濑岛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所组成,地理位置位距浙江温州以东约356公里、台湾基隆市约190公里、日本冲绳的那霸约234公里,陆地总面积为6.344平方公里。钓鱼台列屿中的主岛:「钓鱼岛」,面积为3.838平方公里,是钓鱼台列屿诸岛中最大的岛屿, 最高地势海拔362, 相等于一幢(楼层高三米算)40层高的楼房。以「香港港岛」(Hong Kong Island) 总面积为78.40平方公里计,以及最高的地势为海拔554米为例,钓鱼台列屿陆地总面积只为「香港港岛」8%这么大,地势最高的高度还比香港港岛的「太平山」矮34.6%
 
通过这样的比较, 便可从军事观点作出判断,钓鱼台列屿的地理结构基本上是无险可守,任何一方若在岛屿上驻军都难逃被「轮番轰炸」的命运。以现代军事科技发展的水平而言,钓鱼台列屿绝对可以在瞬间被移为平地,所以如美、日军方声称的「中国解放军会对钓鱼台列屿发动夺岛之战」,其实是美、日军方有意为中国设置的「伪命题」! 美、日屡次在钓鱼台列屿事态趋向紧张时,就以联合军演甚至是将这些军演聚焦在「夺岛演习」的演练科目上进行,从而突顕美、日军方早已有如何应对中国解放军对钓鱼台列屿采取「夺岛军事行动」的判断,其「潜台词」就是美、日军方已经作好准备和中国海军在钓鱼台列屿或其附近海域进行「军事对决」。然而,假若中国的解放军真的如美、日军方所期望的在钓鱼台列屿或其附近海域与美、日联军进行夺岛的「军事行动」,那样就会陷入美、日军方设下的「圈套」。
 
就「保卫钓鱼台列屿主权」的问题上,鉴于钓鱼台列屿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中国只需要有效控制钓鱼台列屿的12海浬领海及其附属的200海浬专属经济区, 而不是需要进行「登陆夺岛」的行动,钓鱼台列屿的主权便能收归中国。假若中、日一旦为钓鱼台列屿的主权而开战,中国要采取的「战法」一定不是如美、日军方的主观期望的「夺岛之战」。
 
日本的「先天致命弱点」
 
日本本土陆地的总面积为377,923.1平方公里, 其中374,834平方公里为陆地,以中国广东省面积178,000平方公里算, 日本国土陆地总面积只有2.1个广东省这么大。从军事的角度看,以日本的国土面积而言,日本是一个没有陆地「战略纵深」的国家。此外,除了水产和部份由土地种出来的东西外,日本亦是一个几乎完全没有重要天然资源的国家,日本所用的石油、煤炭及相关能源、铜及铁、以至「饺子」差不多百份之一百都是依赖从外国经海路进口的途径。
 
日本的资源进口「海路运输线」Sea line of communication) 主要依赖(1)由马六甲海峡、经南海、沿台湾东岸北上到日本南部的东岸,(2)印度尼西亚西北岸的「巽他海峡」(Sunda Strait)、「龙目海峡」(Lombok Strait)、北上「望加锡海峡」(Makassar Strait)、再沿菲律宾东岸的「菲律宾海」到日本南部的东岸;以及(3)经大西洋、穿越澳洲南岸的「巴斯海峡」Bass Strait), 再沿澳洲东岸北上经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岸,经菲律宾海直到日本本土南端的东岸;这是日本三条「海路运输线」中最长的一条路线。(见“图一”) 只要在战时于近日本区域封锁这三条「海路运输线」,除非美国直接从美国西岸直线对日本进行资源供应,就算不用连续炮轰日本本土,日本也会最终被「饿死」。(注二)二战时期就是美国停止供应并封锁日本的石油入口的海路运输线,从而迫使日本首先发难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基地。
 
图一:日本资源进口「海路运输线」


 
资料来源:John H. Noer & David Gregory, 1996, 并经「香港信报」编辑部图像加工。
 
虽然中、美自1979年建交以来,中、美二国在经济关系以至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都有巨大的发展;然而,美国从来都没有放弃对中国的「遏制」;特别是军事的「遏制」,美国对中国军事改革和建设尤为关注。过去一段时期,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海湾战争」后,美国注意到中国开始着力于现代化的军事设。然而,美方却作出这样的一个判断:中国的现代化军事改革和建设,都是描准着「美国的标准」进行,即着力于建立一支能够打赢一埸「局部的信息化战争」为目标。但是,如果中国的军事改革和建设方向的主轴只循这个目标发展,这样无疑就会只是停留在美方的「预计范围」之内。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即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中国的现代军事改革和建设,一向以来都是因循于毛泽东所说的这一个「原则」,只有因循于这个「原则」,中国的军力发展才能够在「世界军事之林」中争取到主动的地位;中国以导弹打掉废弃卫星的试验、以及「东风21D型反舰导弹」的研发和最终装备到部队的举措,便是一些最好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军事建设的「前瞻性和独立性」,是聚焦在「要命部位」点「死穴」的战略思维。
 
长期以来,美、日军方对本身的海、空军实力都是「信心满满」,特别是日本海上自卫队对于中国海军都持有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然而,自进入廿一世纪首十年,中国海军开始频繁进出东海及西太平洋海域进行「演练」,日本军方开始感觉到担忧。日本的担忧主要基于二个原因,首先,中国的总体军事实力在过去廿年有所提升对日本以至美国而言是「有目共覩」。其次,由于中国海军进出东海和西太平洋的相关水道既是「公海」而又距离日本本土非常接近,如果中国海军进出相关水道时突然对日本「出状况」,日本军方恐怕来不及有足够的时间作出反应。因此,当每次在中国海军每次东出西太平洋进行「演练」时,美、日军方的舰艇及侦察机除了对中国舰队经过的水道,主要是「宫古水道」、「大隅海峡」和「津轻海峡」,除了作出全程的跟踪和监视外,并且在相关的水道深处沿途广设「电子探测仪器」,务必保证对经过的中国海军水面及水下舰艇进行全天候的监测。
 
中国的军事应对
 
基于「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原则,假设中、日最终为钓鱼台列屿主权争议开战,中国对美、日的军事行动起码包括后列的两种战法:(一)不对称战争;(注三)和(二)总体战。(注四)
 
中国对日本发动的「不对称战争」意指,中国海军绝对不会是美、日军方所期望的,在东海某个区域以「中国海军对决日本海军」那种打擂台式的「军事决斗」。战争一旦打响,日本自卫队以至日本的主要城市,将会在中国的「二炮部队」打击下瞬间陷入「战火的炼狱」中,这样首先就使日本细少的国土承受不了战火的破坏,其次则可以从日本内部政治对日本政府当权派产生强大的压力。美国、以至日本军方曾经有下述的一个「对华作战预案」,就是一旦日、美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日、美军方都希望力图将战事局限在以冲绳为轴心的「西南诸岛以至附近海域」,而不会渉合「日本四岛的本土」上。中国的军事行动就是要在「出敌不意」的方向制胜,不打则已,打则必朝对方的「要害」攻击,日本细少的国土正如二战时被美军进攻的情况一样,不能「持久于战火的直接摧残」。
 
中国对日本发动的「总体战」首先就是「经济战」。日本企业将会大幅度地失去中国的巿场,尽管中国不会拒绝日本的资金流入,但日本在中国的投资成本将会大幅度提升以至无利可图的水平。此外,中国可以定义日本某几类进口资源为「战略资源」来施行「禁运」措施,除了禁止中国国内往日本出口外,并会在几条「海路运输线」接近日本的「近岸段」施加「军事禁运」。中国对日本「军事禁运」的手段可以多样化;不但既可以在「海路运输线」接近日本本土线段进行船队拦截,也可以用「精准制导」的武器对「海路运输线」上对日本进口运输的船队采取行动。禁运的手段与其说是可以使对方面对物资短缺的后果,包括使日本经济的运作出现多重困难,但却比不上由于「禁运」使对手的国家、社会、以至国民层面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来得更加有「破坏性」。这种「物资禁运」的效果对于如日本这个「岛国国家」应该不会陌生,二战时美国就是发动对日本禁运几类「战略物资」,而使当时的日本军方最终发动对美国实行「孤注一掷」式的宣战。
 
中国必须为保「首战必胜」的「战略目标」给日本全国一个「快而准的瘫痪性军事打击」,不可中了美、日军方希望的「战事旷日持久」和把战事局限于「局部战争规模」的「圈套」。这是打击日本从而给美国和其它对我国怀有野心的国家看的战争,打赢此仗可保我国往后二、三十年的和平!
 
面对中国这样的战法,美国可以为日本做些甚么? 日本依赖美国对中国施加遏制,美国靠得住吗? 美国会为日本陪上美国人的生命与中国开战吗?
 
这次中、日如果发生自二战以后的军事冲突,必然是美国在背后唆使日本从而测试中国军力的一次「探讨性挑衅」。美国不会浪费美国人民的性命来为日本争取几块「岛嶕」,如果日本能够独力争取到的,美国人就算是日本人得到「一埸造化」的「奬品」,如果日本一碰到中国便「兵败如山倒」,美国最多亦最希望能为日本做出不会超过下列的几件事:(一)开战时提供情报、有限的武器、和有限的物资;和(二)外交声援;以及(三)最终当上一个中、日之间的「和事佬」。当美国为日本作出上列的「支持」时,日本的本土可能已经焚烧得「剩下不多」了。以当前美国的财力而言,美国可以在大量而持久的物质供应方面救到日本吗? 如果美国直接参战,中东形势必定乘时「出状况」,同时中国亦会对美方打「经济战」:美国有一个可能「大崩溃」的弱点,不是在军事方面,而是金融领域:「魔鬼」是藏在美元在国际货币巿埸上的「认受性」!
 
如果野田佳彦内阁以至当前日本的政治野心家仍然未能认清形势,日本将会为「钓鱼台列屿」的问题上作出「错误的判断」,这个「错误的判断」最终将会把「日本的命运」带到比二战战败时的惨况「更加悲惨的境地」:「错误的判断」变成了日本国运「致命的错误」!
 
注一:有关「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第5条的主要内容,详见「日美安全保障条约」(Treaty of Mutual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http://www.mofa.go.jp/region/n-america/us/q&a/ref/1.html

注二:有关日本的资源入口「海路运输线」Sea line of communication) 的研究,详见 Lieutenant Colonel Reynolds B. Peele, Maritime Chokepoints : Key Sea Lines of Communication (SLOCs) and Strategy, U.S. Army War College, 1997; John H. Noer & David Gregory, Maritime Economic Interests & the Sea Lines of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South China Sea, Center for Naval Analyses, March, 1966; 以及 Masahiro Akiyama, Prospect for Change in the Maritime Security Situation in Asia and the Role of Japan, 2001

注三:有关「对称战争」的创新论述,详见乔良,王湘穂,超限战,第三版,祟文书局,2010

注四:有关「总体战」(Total War),详见埃里希鲁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总体战,解放军出版社,1988

2011年9月30日星期五

反制美國對台軍售的「有效武器」

儘管中國表達了堅決反對,美國政府仍然在921日通知國會,決定為臺灣的145F16AB型戰機進行升級,這項軍售包括機師訓練和相關零部件的後勤支持,總值達到58.52億美元。據統計,自20088月奧巴馬當選總統以來,美國政府「對台軍售」總額已經達到122億美元,超過中美建交後歷屆美國政府的「對台軍售」總額。美國定期「對台軍售」是美方在亞太區內遏制中國戰略部署的一部分,但卻不是主要的組成部分,其中原因主要有二。

美國害怕「中國人走在一起」

首先,自馬英九當上臺灣領導人以來,兩岸經貿關係的緊密互動,已使美方對臺灣的政治和軍事信心逐漸消失。因此美日軍方在過去幾年間,積極加強距離臺灣東岸110公里的「與那國島」軍事設施的前沿部署,目的就是為了兩岸和平發展進一步推進時設下的「反制預案」。對美日而言,臺灣向大陸方向靠攏的情況一旦出現,那就意味著以臺灣為組成部分的「第一島鏈」對華封閉線將會失效。

其次,美國最擔心的是看見兩岸由於經貿互動所帶來的進一步融合。就算民進黨的蔡英文近期為2012年臺灣領導人選舉造勢時,仍然聲稱一旦民進黨重新執政,民進黨亦會接受經濟上與大陸保持互動的現實,這個趨勢對於美國一向希望看到海峽兩岸「劍拔弩張」的心態是一大打擊。就是基於上述兩點,美國已經將臺灣作為遏制中國的戰略部署放在一個較次要的位置。

臺灣能夠在某一個時期獲得美方軍售,提升部分武器的性能,也不見得她就有能力實現某些臺灣政客所謂的「台獨構想」。試想臺灣的經濟若沒有和大陸融合而得到改善,臺灣的經濟在亞太區內誰可救得了?美國不行,日本更是自顧不暇。如果臺灣經濟搞不好,就算美國願意對台出售F35戰機,臺灣能買得起嗎?其次,美國要出售自己較先進的軍備從而實現所謂的「地區軍事平衡戰略」,但只要中國按照自身的計畫繼續進行軍事建設,哪怕美國再往亞太地區出售更先進的武器,基於「地緣政治」制約的效應,中國仍然是能夠在亞太區內「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

中國的有效反制手段

事實告訴我們,無論中國如何對美方釋出改善中美關係的誠意,美方仍然是會以定期「對台軍售」作為破壞兩岸關係的手段;美方並且已經事前判斷一旦「對台軍售」時中國可能作出何種反應,因此中國必須在應對美方「對台軍售」的問題上搶佔主動地位。

除了凍結中美兩國的軍方交流外,中國其他有效的反制手段起碼有二。首先,堅定不移地推動兩岸經貿互惠關係向更深的層次發展;因應地區產業分工發展的角度確保臺灣人民從中得益,是反制美方採取任何分化措施最有效的根本戰略,亦是中國能而美國在當前經濟形勢有所不能的有效反制手段。

其次,既然美國以「對台軍售」作為遏制中國戰略部署的一個「定期操作」,中國何妨也「以牙還牙」,在符合「國際法」的基礎上,針對美國的周邊和「敏感對手」,推銷價廉物美的「中國製造」武器或相關技術,作為美國每次「對台軍售」的有效回應。此舉不但有效遏制美方以定期「對台軍售」的手段來破壞兩岸關係,同時亦將有助於讓美方重新評估,在我周邊地區「攪局」而須付出的「沉重代價」。

2011年8月31日星期三

美國成欠一屁股債的「世界警察」

 
美國副總統拜登於2011817日對中國進行為期6天的正式訪問,以國家主席胡錦濤、總理溫家寶為首的中國領導人先後接見了拜登。在與溫家寶總理的會談中,拜登強調美國政府非常重視美國國債的安全和穩定。821日,拜登在四川大學發表演講時重申,中國購買的美國國債是安全的。保守估計,中國持有美國的國債總額超過1.1萬億元(美元,下同)。

拜登對中國領導人和老百姓一再保證美國國債信用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美國國會剛好在82日通過了總統奧巴馬提高美國債務上限和削減赤字的法案,從而避免美國政府出現債務違約的危機。該法案使美國的國債上限由原來的14.29萬億元上升至16.39萬億元。以2010年美國的名義GDP總額14.52萬億元和同年GDP年增長率2.9%計算,就算美國國民用盡2011年的GDP,仍然未足夠清還所有的債務。

美國以債支「軍」

這次美國國會通過提高國債上限和削減赤字的法案不是沒有條件的,其中的一個條件就是在未來10年內削減3,500億美元國防開支。新任國防部長帕內塔卻隨即警告,如果國防開支再遭大幅削減,將會危害美國的國家安全。自2001年開打阿富汗戰事以來,美國共用去直接的軍事開支總額達到3,210億元,平均每年32億元。此外,自2003年軍事入侵伊拉克以來,美國在伊拉克的軍費總額就達到7,840億元,平均每年980億元。儘管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使美國的GDP增長率在2009年跌到負2.66%,美國2010年的國防開支預算仍然達到6,923億元,比2009年的5,154億元還多出34%,占全球各國國防開支預算總和的43%2012年,美國的國防開支預算總額為7,074億元,其中海外軍事行動開支預算(含伊拉克和阿富汗戰事)1,175億元,占國防開支預算總額的17%。這些都是美國自詡為「世界警察」之名而實際上推行「全球霸權主義」之實的代價。

儘管債臺高築,美國的全球軍事部署並沒有收縮之勢,除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事還在持續外,2010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蕊乘出席在越南首都河內舉行的東盟外長會議之機,高調聲稱美國要「重返亞洲」,並提出美國高度關注從來未有發生過的所謂「南海自由通航問題」的「南海言論」。顯而易見,美國企圖利用南海的主權爭議,聯合越南和菲律賓等一些東盟國家,對我國實行圍堵和遏制的戰略部署。

華盛頓的「有心無力」

雖然美國已經認定全面遏制中國崛起是其主要的國家目標之一,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經濟態勢每況愈下,並且可能要面對二次衰退的厄運。加上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事仍然持續,美國在未能從中抽身之餘,對亞太地區可能發生的軍事衝突是「徒有軍事心,而無經濟力」。

南海主權爭議的問題上,近期那些有意染指南海資源的東盟國家對美國「眉來眼去」,非要把這位「世界警察」拉下水不可。然而,美國心中的如意算盤卻根本不是那麼一會事。除非「野火直接燒身」,否則美國只會願意對這些東盟國家提供「口惠而實不至」的「等距離支持」。除了在外交上「聲援」從而煽動這些東盟小國長期與中國對抗外,美國最大可能做到的就是提供有償的軍事援助,乘機大做軍火生意,這是美國歷史上一貫慣用的「脫貧技倆」。